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題目:中西醫內科系治病思考邏輯的差異之二



2015611 10:55 UTC+08
林燦城醫師-恩加(中西醫)診所新增了 2 張相片 — 在站前恩加中醫診所。
題目:中西醫內科系治病思考邏輯的差異之二 
    昨天(2015/6/10)PO出黃耆養生茶飲後,很多人問那些人可以喝?那些人是不可以的,可以喝多少? 我的回答是「depends」。這是「補氣」茶飲,氣虛的人可以喝,陰虛火旺的人就得慎用。其實,只要喝了覺得舒服,就可繼續,若是上火了,身體會通知你,例如嘴破、便祕……,這些上火的徵象稍一出現,就該停了,改喝滋陰的中藥。 中醫與西醫內科系治病最大的不同是,中醫「辨證」、西醫「辨病」論治。 例如,氣喘時,西醫治「支氣管哮喘」,中醫治的是「水寒射肺」,前者是「病名」,後者是「證型」。 又例如,感冒頭痛發燒,西醫一顆普拿疼,從阿拉斯加用到非洲赤道,白人、黑人一體適用,變化不大。 但是中醫治感冒頭痛發燒,從散寒解表的麻黃、桂枝、川芎茶調,到攻裡瀉火的大小承氣、蒼耳辛夷,都可能有效。而且二個同樣感冒、發燒頭痛的病人,所用的藥可能完全不同,卻同樣有效。更弔詭的是,若一定堅持要用相同的藥,反而會無效。 因為「同樣的病名、症狀」背後的原因可能不同,就是「證型不同」,中醫最難的就是解決背後的問題,也就是「辨證」難,「治證」也難。 中醫的「辨證」論治,與西醫的「辨病或辨症」論治不同。以感冒時的頭痛、發燒、鼻塞、流鼻水而言,頭痛、發燒是「結果」,不是「病因」,發燒,流鼻涕……,是身體遇到外敵入侵時的「反應」,通常是在自救,中醫治病需將這些「症們」綜合起來,得出「證型」,再針對證型是「風寒」還是「風熱」來「論治」,中醫需要先判斷現在身體的偏性是風「寒」、還是風「熱」了,根據身體的「寒熱」偏性,用相對的「熱寒」藥物來將身體「推回原點」,解決背後的根本病因。 生命是非常完美的,身體會根據需求來通知你該如何飲食,遇到攻擊,身體也會做最適當的反應,除非遇到重大的災變(如車禍、大型外傷……),否則處理一般疾病,醫師若給身體過多的干預,往往會適得其反。醫療要做的,是判定身體的需求,給予適當的協助,而不是一昧的「對抗壓制」。 感冒時,西醫用西藥治「症」,效果立竿見影,相當討好,但卻往往在破壞身體的自救反應。中醫則需先辨「證」,分別身體的寒熱屬性後,再針對背後病因來用藥,不同的中醫師,辨證的功力不同,所以有時候找中醫治療也會無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