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燻過硫磺的山藥才有藥效?



2014226 19:42 UTC+08

題目:燻過硫磺的山藥才有藥效? 在網路上讀到一篇中醫界的前輩李政育醫師所寫的「淺談中藥與乾燥農產品燻硫」,刊載在順天藥廠的「新醫藥週刊」上。http://w3.sunten.com.tw/book_view_show.php?id=326&mode=1&page=&show=3  
文中提到「某些中藥材在炮製過程,不能不用「硫磺」燃燒加熱以改變結構式」,並舉「山藥」為例,說:“無經穀倉燃燒硫磺加溫炮製的「山藥」(中醫學名為薯蕷),只可當食品,沒有藥效,多吃會令人胖。” 這段「淺談」令我困惑,問周圍的中醫朋友,好像也沒有人聽過「山藥要燻硫磺才有藥效。」 燻硫磺不是只存在「中藥材的保存問題」嗎?怎麼會牽涉到藥效呢? 我查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與「中藥大辭典」,在山藥的泡制那一段,都沒有找到「燻硫磺才有藥效」的記載。 有中醫界的朋友願意出來釋疑解惑嗎?或是需要找個機會去請教順天藥廠與李政育醫師。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中藥、西藥都是藥?



2014224 10:04 UTC+08

題目:「中藥、西藥都是藥? 」說 
常常有病患問我:「林醫師,您不是說感冒不要吃西藥,自己會好。可是您卻又常開中藥給我們吃,中藥、西藥不都是藥嗎?」 中藥、西藥都是「藥」嗎?那要看我們對「藥」如何定義。 美國FDA的藥典收錄的藥品,經常是需要「分子式、結構式都清楚的非天然物」,「本草綱目」記載的「中藥」,在美國、加拿大的藥典裡都不是藥,因為那些都是「天然的動、植、礦物」。 要申請專利的西藥,還必須是「非天然物」,所以既使是萃取自天然,西藥也經常要改變「結構式」或「基(Radical)」,才能取得專利。 中醫與西醫理論不同,中藥治病是「以偏糾偏」。類經說:“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偏也。蓋氣味之正者,穀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 「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是也」,用來「填飽肚子」的。具有「偏性」的才能治病。因為中醫定義「生病」是「陰陽偏勝耳」。風熱發燒(陽勝則熱),要吃綠豆、西瓜、或白虎湯等「寒藥」來清熱。風寒畏冷(陰勝則寒)要吃蔥、薑或麻黃湯等「熱藥」來祛寒。中醫用中藥是「以食物之偏性,糾正人體之偏性」。 《周禮》:“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毒藥,藥之辛苦者。”《神農本草經》也說:「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餘毒」。古代醫師的職責是「聚毒藥以共醫事」,而神農氏吃了七十多種「毒」,居然不被「毒死」。 古代所說的「毒」,並非今日所認知之「毒」,「所謂毒者,以性味之偏也」,具有偏性的食物,就是「毒」。蔥薑蒜具有辛味,是熱藥、有偏性,才可以散寒,算是「毒」;大黃、黃連、苦瓜具有苦味,是寒藥、有偏性,才可以清熱,也算是「毒」。 中藥是「粒粒皆辛苦」,「辛味、苦味」都是偏性。 因此,以西醫的標準,「藥食同源」的中藥不是藥,只能算是食物。但是,具有偏性的食物,也不能亂吃,吃多了,偏性變大,也會生病。


中藥、西藥都是藥?



2014/02/24 09:43
中藥、西藥都是藥?~「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氣喘治療」系列
常常有病患問我:「林醫師,您不是說感冒不要吃西藥,自己會好。可是您卻又常開中藥給我們吃,中藥、西藥不都是藥嗎?」
中藥、西藥都是「藥」嗎?那要看我們對「藥」如何定義。
美國FDA的藥典收錄的藥品,經常是需要「分子式、結構式都清楚的非天然物」,「本草綱目」記載的「中藥」,在美國、加拿大的藥典裡都不是藥,因為那些都是「天然的動、植、礦物」。
要申請專利的西藥,還必須是「非天然物」,所以既使是萃取自天然,西藥也經常要改變「結構式」或「基(Radical)」,才能取得專利。
中醫與西醫理論不同,中藥治病是「以偏糾偏」。類經說:“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偏也。蓋氣味之正者,穀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
「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是也」,用來「填飽肚子」的。具有「偏性」的才能治病。因為中醫定義「生病」是「陰陽偏勝耳」。風熱發燒(陽勝則熱),要吃綠豆、西瓜、或白虎湯等「寒藥」來清熱。風寒畏冷(陰勝則寒)要吃蔥、薑或麻黃湯等「熱藥」來祛寒。中醫用中藥是「以食物之偏性,糾正人體之偏性」。
《周禮》:“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毒藥,藥之辛苦者。”《神農本草經》也說:「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餘毒」。古代醫師的職責是「聚毒藥以共醫事」,而神農氏吃了七十多種「毒」,居然不被「毒死」。
古代所說的「毒」,並非今日所認知之「毒」,「所謂毒者,以性味之偏也」,具有偏性的食物,就是「毒」。蔥薑蒜具有辛味,是熱藥、有偏性,才可以散寒,算是「毒」;大黃、黃連、苦瓜具有苦味,是寒藥、有偏性,才可以清熱,也算是「毒」。
中藥是「粒粒皆辛苦」,「辛味、苦味」都是偏性。
因此,以西醫的標準,「藥食同源」的中藥不是藥,只能算是食物。但是,具有偏性的食物,也不能亂吃,吃多了,偏性變大,也會生病。

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評「神經切除術治療過敏性鼻炎」



2014216 19:05 UTC+08
題目:「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評「神經切除術治療過敏性鼻炎」 去(2013)10/28浙江省溫嶺市有上千名醫務人員上街頭抗議,原因是10/25有三名醫生在門診之際,被病患砍殺,其中耳鼻咽喉科主任王雲杰被砍七刀,當場斃命,溫嶺市的醫師對政府的處理態度相當不滿,因而群起上街抗議。 <根據大紀元日報>的報導,這名砍死醫師的兇手是位年33歲 、名叫連恩青的青年,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民,同村的人對他的評語是「老實、隨和」,而被砍的王雲杰醫師在同事眼中則是公認「醫術優秀、人際關係良好、對病患親切的好醫師。」 20133月,農民連恩青因長期的鼻塞、呼吸困難,至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求診,由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朝陽為他做鼻中膈矯正手術,手術是成功的,但是術後連恩青反而覺得更加不舒服,不僅頭痛鼻塞,呼吸更不順暢、還無法入眠,脾氣也越來越暴躁。他換了很多醫院檢查,重複做電腦斷層,得到的答案都是「沒有問題,手術很成功」,他因此懷疑所有的醫務人員都在欺騙他,於是開始遷怒其他醫師,終於憤而砍殺醫師,闖下禍事。 針對鼻中膈彎曲手術,「中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周兵教授」於2013/3/10應邀上北京衛視健康節目「養生堂-鼻子對稱才健康」作客嘉賓時,特別強調「鼻中膈彎曲」手術的「標準」是「以病人說了算」,換句話說,就是不管彎曲的幅度有多大,需要「病人真的感覺不舒服」時才能考慮動刀,「鼻中膈彎曲幅度的大小」並非動刀的標準。 理由是鼻中膈彎曲是在身體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的,彎曲的鼻中膈導致鼻腔狹小,但人體為了適應狹小的鼻腔,後面的呼吸道已經做了相對的調整(可能也變狹小了)。所以手術雖然將鼻腔弄寬了,但後方的呼吸道是否能配合,還是未知數,一但後方不能配合,這種手術還真的是沒辦法「還原」。 以連恩青這種「已經有嚴重症狀」的患者,術後都會出問題了,更何況那些「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的」,術前更應該慎重。事實上,耳鼻喉教科書裡,對鼻中膈彎曲的診斷標準就有:「無任何症狀者,不能診斷(為鼻中膈彎曲)」。 三十多年前,台大醫院某大老級的醫師引進「經內視鏡交感神經切除術治療手汗症」,因傷口小、頗為討好,當年曾吸引許多人接受,手術後手心的確是不發汗了,但卻轉移到前胸、後背或身體的其它部位大量排汗,更慘的是完全無法流汗的,整個人心情鬱悶、無處發洩、痛不欲生。這項手術方式後來為衛生署禁止,但受害者已達二十幾萬人,他們在網路上成立自救會,至今仍求償無門。 我常強調「人體遇到疾病(或環境的刺激)所發生的反應往往是自救所必需」,採對抗或破壞這些反應的醫療模式,不論手術或用藥都應慎重。十多年前,少數不肖的中醫界曾流行「鼻黏膜燒灼術」,受害的民眾不計其數,衛生署也於民國90年明文禁止。現在網路上有耳鼻喉科醫師標榜「以鼻翼神經切除術可以根治過敏性鼻炎」,我認為也是值得商榷的。鼻子之所以會過敏,是身體“不得不”的反應機制,治療時,應該用其他的方法解決,而不是一昧的搞破壞。 那句廣告語「“至南”就是美」雖然搞笑,卻有深意。在健康的路上,無論醫師或患者,都應該要懂得「尊重自然、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