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中藥、西藥都是藥?



林燦城醫師-站前恩加中西醫診所 224
題目:「中藥、西藥都是藥? 」說
常常有病患問我:「林醫師,您不是說感冒不要吃西藥,自己會好。可是您卻又常開中藥給我們吃,中藥、西藥不都是藥嗎?」
中藥、西藥都是「藥」嗎?那要看我們對「藥」如何定義。
美國FDA的藥典收錄的藥品,經常是需要「分子式、結構式都清楚的非天然物」,「本草綱目」記載的「中藥」,在美國、加拿大的藥典裡都不是藥,因為那些都是「天然的動、植、礦物」。
要申請專利的西藥,還必須是「非天然物」,所以既使是萃取自天然,西藥也經常要改變「結構式」或「基(Radical)」,才能取得專利。
中醫與西醫理論不同,中藥治病是「以偏糾偏」。類經說:“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偏也。蓋氣味之正者,穀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
「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是也」,用來「填飽肚子」的。具有「偏性」的才能治病。因為中醫定義「生病」是「陰陽偏勝耳」。風熱發燒(陽勝則熱),要吃綠豆、西瓜、或白虎湯等「寒藥」來清熱。風寒畏冷(陰勝則寒)要吃蔥、薑或麻黃湯等「熱藥」來祛寒。中醫用中藥是「以食物之偏性,糾正人體之偏性」。
《周禮》:“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毒藥,藥之辛苦者。”《神農本草經》也說:「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餘毒」。古代醫師的職責是「聚毒藥以共醫事」,而神農氏吃了七十多種「毒」,居然不被「毒死」。
古代所說的「毒」,並非今日所認知之「毒」,「所謂毒者,以性味之偏也」,具有偏性的食物,就是「毒」。蔥薑蒜具有辛味,是熱藥、有偏性,才可以散寒,算是「毒」;大黃、黃連、苦瓜具有苦味,是寒藥、有偏性,才可以清熱,也算是「毒」。
中藥是「粒粒皆辛苦」,「辛味、苦味」都是偏性。
因此,以西醫的標準,「藥食同源」的中藥不是藥,只能算是食物。但是,具有偏性的食物,也不能亂吃,吃多了,偏性變大,也會生病。
— 在站前恩加中醫診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