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8日 星期日

中耳炎、中耳積水並非一定要開刀


題目:中耳炎、中耳積水並非一定要開刀
中耳炎、中耳積水是兒童常見的疾病,尤其是好發於過敏性鼻炎的病童。
「氣喘、鼻竇炎、中耳炎與異位性皮膚炎」都是過敏性鼻炎常見的合併症。西醫分別由胸腔科、內兒科、免疫風濕過敏科、耳鼻喉科與皮膚科來治療,其實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是西醫分科過細,囿於所見,只見其標,不見其本,難怪常常治不好。就中西醫結合的觀點,這些疾病其實都是同一個病,都必須用同一個原則來治療。
在此,我分享一個中耳積水,被某醫學中心耳鼻喉科判定一定要開刀的患者,我運用中西醫結合原則治療,現在已經可以不用開刀的案例。
**********
陽陽(七歲、2011/9),因習慣吃西藥、常感冒,有過敏性鼻炎病史。去年底耳朵痛,附近診所診斷為急性中耳炎,轉往某醫學中心治療,吃抗生素後耳朵雖不痛了,卻接著診斷為「積液性中耳炎」,聽力受損已經達35分貝,醫學中心建議唯有開刀一途。
家長不死心,轉求中醫。找了台北某著名的中醫尋求自費中藥治療,仍無成效。病人家長於1/28找到恩加診所。當天的經耳鏡檢查,兩耳均為「積液性中耳炎」,影像看起來積液相當濃稠,應該屬於膠狀耳(GLUE EAR)
患童每週來診二次,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模式治療。西醫的部分使用通鼻局部治療引流、(中藥)脈衝式洗鼻及耳咽管正壓通氣術。在家則配合鼻孔吹氣球(OTOVENT)。至於腺樣體肥大與濃稠的積液無法排出,則非西醫之所長,必須配合中醫的辨證論治。腺樣體肥大必須經由肺脾腎三臟調整身體的虛寒,濃稠的積液必須使用清熱解毒、托裡消毒的中藥方劑來「化痰消瘀,補氣托膿」,治療之後,身體的虛寒改善,腺樣體肥大自然漸漸消退,鼻腔功能回復,不必張口呼吸,睡覺時打呼聲音減小,耳咽管功能改善,濃稠的積液轉稀,補氣中藥托膿外出。從1/284/6,已經見到明顯成效。左耳積液已經消退,右耳的積液濃稠度也在下降,聽力明顯改善,應該可以不必開刀了。。而睡覺時打呼聲音變小,張口呼吸改善,抵抗力也明顯增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1QO9TLP-es
評論:
兒童的中耳炎、中耳積液是過敏性鼻炎病童的常見併發症。長時間的過敏性鼻炎會造成鼻甲肥厚、腺樣體肥大(西醫常常主張開刀切除,其實是錯誤的,先前我已經說過),肥大的腺樣體造成耳咽管功能不良(開口阻塞),造成中耳排水困難而積水,接著病菌滋生而造成急性中耳炎,引起耳朵劇痛。
急性中耳炎用抗生素雖可以緩解,如果積水的原因沒有解決,還是會繼續積水,長時間的中耳積水會漸漸濃縮,而形成膠狀耳(GLUE EAR),更不容易排出,是患童聽力失常的主因。
西醫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在耳膜裝上導水管(GROMMET),但是,如果積水的原因 (腺樣體肥大、耳咽管功能不良),等一年後,導水管脫落,還是會再積水。所以很多的患童會反覆地接受手術,最終還是會影響聽力。
「大禹治水」當然優於「鯀治水」。治療中耳炎(積水)根本的策略就是「大禹治水」,也就是解決耳咽管功能(消除肥大的腺樣體),腺樣體肥大是不該也不能用手術切除的,腺樣體肥大是身體為了自救所產生出來的結果,追根究柢,還是要從調整體質下手,西醫沒有想通這一點,粗魯的切除腺樣體,或是只會用抗生素、裝導水管,前者越弄越遭,後者只能治標。